接着咱们的《说文解字》课程,本课讲“肉”部的两个汉字:“膮、腥”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腥”是常用汉字,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公布的《现代汉语常用字表》中。但现代汉语中的“腥”,与汉字造字之初的“腥”,含义差异很大,概况请看正文。
1、膮。读xiāo。《说文解字》给出的解说是:“膮,豕肉羹也。从肉,堯声。”形声字。转义是猪肉羹。
《仪礼·聘礼》:“膷、臐、膮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膮,豕[月隺](同“臛”)也。”《礼记·内则》:“膷、臐、膮醢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膮,豕臛也。《字林》云:‘豕羹也’”
2、腥。读xīng。《说文解字》给出的解说是:“腥,星见食豕,令肉中生小息肉也。从肉,从星,星亦声。”领会兼形声字。转义是病猪肉中象星或米粒的息肉。
《说文解字》对“腥”的释义,阐明其时的人们对患囊虫病的猪(即解放初期所称的“豆猪”或现在所说的“米猪肉”)病因尚不清楚。因为这种病猪肉会在肉的外表看到相似星星或米粒状的白点点,吃了这种肉,会感染人,并导致很严重的疾病,人们很垂青,故此有了“腥”字,从肉,从星,即肉上有星,指的便是这种病猪肉。
因为人们对这种病猪肉病因不清楚,故此以为在有星星出现时喂猪会导致这种星星状息肉发生。实际上当然并非是星星的原因,是囊尾蚴寄生虫在作祟。
当然,古人还有别的的解说,《周礼·天官·内饔》:“豕盲胝而交睫,腥。”郑玄注称:“腥当为星,声之误也。肉有如米者似星。”这是说猪远视交睫而导致息肉发生。当然了,这也不科学。
(1)油脂。《周礼·天官·庖人》:“秋行犊麛,膳膏腥。”秋季用牛犊肉和小兽肉,用鸡膏油脂煎和。
(2)生肉。《洪武正韵·庚韵》:“腥,生肉曰腥。”《论语·乡党》:“君赐腥,必熟而荐之。”邢昺疏:“君赐已生肉。必烹熟而荐其先祖。”国君赐给的生肉,必定煮熟了,先(给祖先)进供(留意,这儿不能看为祭祀)。
(3)臭气。如:血腥;腥臭;腥臭;土腥气。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:“腥臭并御,芳不得薄兮。”腥臭恶臭的气味,充满在崇高的殿堂啊。芳香夸姣的花草,却没有安身的当地。
又专指鱼的臭气。《急就章》第三章:“鱼自腥。”颜师古注:“腥者鱼之臭。”
以上两义,在古汉语中,与“胜”字同义(上一课咱们讲过,“胜”其实是腥臭的“腥”的初文,仅仅字形上有所减省)。
(4)鱼。韩愈《答张徹》:“乘枯摘野艳,沈细抽潜腥。”“潜腥”即水底的鱼。
(5)丑陋。《书·酒诰》:“庶群自酒,腥闻在上。”孔传:“纣众群臣用酒,沈荒腥秽,闻在上天。群臣私自喝酒的腥气升闻于上。